卷王的六零年代

第357章 许红桦虽性格温和,但……
上一章 首页 目录 书架 下一章
    许红桦虽性格温和, 但毕竟也是跟着他爷爷,他爹,从乱世中一直走到现在的人, 对于这些杀伐之事,他是从小看到大, 并不觉得这是多么难以接受的事情, 甚至视为平常。
    “那第二件事呢?”许红桦问。
    “第二件事, 就是维持五公山公社日常治安,维护五公山公社是正常秩序,只有五公山公社平稳, 你才能在前面将精力全都放到搞生产搞发展上!”
    刚升为五公山公社革委会主任的许红桦,现在没别的想法,就只想把在本地大名鼎鼎的五公山开发出来, 全部种上茶叶。
    还有五公山下面和竹子河相邻,过去是荒地, 后来经过许明月提议,挖沟渠, 将荒地引渠灌水,成为良田的那一万多亩地,现在才四月底, 临河大队的稻田养鱼已经搞的差不多, 稻田养鱼和种茶树不同, 没有太多的时间限制, 给五公山公社搞稻田养鱼还来得及。
    得到许明月的明确指示,许红桦就摩拳擦掌的过去准备干了!
    水埠公社这边,许明月都来不及布置她在水埠公社的干部宿舍,就有一件事, 急需她去办。
    今年四月底到五月初的广交会。
    原本这事她是要自己带队去的,但许金虎的突然调任,完全打乱了她的计划,让她无法再离开水埠公社,这件事就只能交给叶冰澜负责,由叶冰澜从临河大队中挑选一些人,带着临河大队今年新出的明前茶,先去省城的国营贸易公司,打通省城国营贸易公司这边的关系,再通过国营贸易公司,去广交会推销他们临河大队生产的‘五公茶’。
    是的,临河大队茶山生产的茶叶,不叫临河茶,而是叫五公茶。
    实在是本地最出名的,就是五公山,五公山也是当地的标志性山脉,宣传起来也会好宣传一些。
    加上许红桦任五公山公社的革委会书记后,第一件事就是带领整个五公山公社的上下成员,稻田养鱼,开荒种茶,未来三到五年内,可以预见,整个五公山上,都会种满茶树。
    到时候茶山就不只是临河大队那小小的一座,茶山的主体也从临河大队转向五公山那边。
    他们经过商量后,干脆就以‘五公茶’命名,关键是编故事也好编一点。
    清明节一过,明前茶刚收割完成,已经全部包装好的叶冰澜,就带着一批样品,和几位民兵、数位男女知青、江芸香、许爱红、许金凤、江映荷等本地人,一行十几个人,浩浩荡荡的赶往了省城。
    民兵负责保护他们的安全,数位男女知青中,楚秀秀、张树鸣也都在列,江芸香作为茶厂的炒茶技术员骨干,到时候人工炒茶的展示部分,还得她来,还有炒茶机和真空包装机的使用,也得有会电工和机器使用、维修的人来向外宾们展示临河大队科技炒茶的这一面。
    同时,新一代的许爱红、许金凤、江映荷等本地人也要培养起来了。
    没人比许明月和叶冰澜她们更清楚,他们这些知青和技术人员们,没有几年就要离开,未来还是需要大河以南的本地人自己立起来,能够辅助他们成长的时间并不太多了。
    他们这次的任务十分的艰巨,首先,如何说服省城国营贸易公司那边使用他们小包装茶叶和过度注重包装的茶叶去广交会,就是个很大的问题。
    毕竟临河大队包装的茶叶,实在是太不符合这个时代的价值观。
    这一年的时间,楚秀秀就跟做梦似的,觉得哪哪儿都不对。
    先是偏僻、闭塞、封建、落后、愚昧的临河大队,突然多了个临河小学,她们这些知青们都能考临河小学的老师。
    这事本就够梦幻的了,还不等适应下乡的美好田园生活,魏兆丰忽然的被抓去批斗了。
    然后就是魏兆丰被抓去劳改农场做劳改去了。
    那魏兆丰和阮芷兮的感情还发展不发展了?
    这些就算了,后面什么养鸡场、养鸭场、养鹅场,一个接一个的开,还有茶厂和真空包装厂的建立,全都打的她措手不及,如在梦中。
    就在她还沉浸在空间种植中,兢兢业业,累死累活,不可自拔时,新考到临河小学当老师的女知青叶冰澜,突然就成了公社书记的秘书,成了茶厂对外贸易处的干事,然后说要参加什么广交会,把她也选进了去省城的队伍里。
    一直坐上了去省城的大卡车车斗内,她都恍恍惚惚,感觉自己下了个假的乡。
    说好的面朝黄土背朝天呢?说好的累死累活还遭受本地人的欺压和侮辱呢?
    她看着第一次进城,满脸兴奋与期待,满脸青涩的许爱红、许金凤、江映荷三人,实在难以把‘封建、愚昧、麻木’这些词,套在这三个眼睛发亮,满是对进城充满向往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年轻人身上。
    来到水埠公社,许明月算是明白了自春耕开始后,许金虎为啥三天两头的叫人来喊她去水埠公社坐镇的想法了。
    实在是太忙了,忙的分身乏术!
    刚把叶冰澜一群人送走,家里的事情就全部交给了孟福生,她就带着人先到下面的大队里巡视去了。
    现在已经是四月底,春耕基本已经到了尾声。
    也多亏了有许金虎在水埠公社打下的基础,虽还是有不少干部不服气上面的直属领导是个女人,但也都知道她是个能人,除了少数还板着脸,既渴望和临河大队、蒲河口一样,成为水埠公社的粮仓,发家致富,又因为她女人的身份,对她不屑一顾,搞的十分别扭。
    大多数人还是对许明月十分客气的。
    许明月全都一视同仁,就事论事,不因别人对她态度客气,在工作上就放松,也不因别人对她态度不客气,就刁难别人。
    她在下面巡视的时候,主要还是看,除了稻田养鱼外,还能让下面的这些大队做些什么,来增加下面这些大队的收入。
    由于都是靠着竹子河,水埠公社下面的生产大队,大多都是水系比较发达。
    前世许明月家就承包过竹子河养过鱼虾,也养过珍珠。
    竹子河作为本地沟通数个市的第一大淡水河,里面的河鲜在省内是远近闻名。
    许明月思考着,能不能在本地先把饲养珍珠和养蟹先搞起来,毕竟养鱼这事,各个大队已经搞起了稻田养鱼工作,而竹子湖属于公家的,现在可没有什么私有制的说法,只是让社员们搞公家养鱼养珍珠有些困难。
    且养珍珠还有个技术难得问题。
    和后世的人工养殖珍珠,每颗珍珠基本能保持颗粒大、形状圆不同,这个时代,包括一直到许明月小时候,她对家里饲养出来的珍珠印象都是不规则的,哪怕是少数的椭圆形珍珠,都已经是上佳的品相,能卖的出价格的。
    至于人工育珠的技术,她家承包竹子河养鱼虾和珍珠的时候她还小,对于自家珍珠厂的印象只停留在一大盆一大盆不规则的珍珠,亲戚朋友们来她家挑珍珠回去戴着玩儿。
    还是后世在网络上了解到人工培育珍珠,知道培育珍珠,先要优化蚌种。
    这一点从她家里的一些养珠书籍上,她看到过一点,就是引入三角帆蚌,往三角帆蚌外套膜细胞内植入细胞小片,降低吐核率,提升珍珠品质。
    她在网上看到过这一技术的实操,也是个非常精细的活,这个过程要是技术不过关,就很容易导致珠蚌死去或是人工育珠不成功。
    是有技术壁垒的,这个技术壁垒许明月自己并不懂。
    养蟹……她头疼,这也不行。
    在这个时代,螃蟹并没有形成商品市场化,在肚子都还吃不饱的时代,人们首要的需求是吃饱,是对油类脂肪的渴望,而螃蟹显然不属于这一需求,哪怕有少数爱吃蟹的人,在这个社会的大环境下,这个爱好也只能作为人们私下相互赠予或者自己吃的‘不值钱’的玩意儿。
    没有市场,自然也产生不了效益。
    没有效益,一切都是白搭。
    其实技术问题反倒是小问题了。
    她前世的家里之所以会承包竹子河搞鱼虾养殖和珍珠养殖,就是因为她前世的奶奶吴四姐掌握了一定的养殖技术,包括编织渔网、黄鳝笼、泥鳅笼、虾笼,也都是她的技术。
    许明月想事情的时候,眉尖会微微蹙起,因为这些技术壁垒的问题,她的神情自然会凝重几分,这就让跟在她身边的一些大队干部们心里惴惴,觉得是不是他们大队哪里没有做好,才让书记看着他们大片的水田,皱着眉头,神情不展。
    “书记,是不是咱们大队的田埂不够高?还是田里的水太浅,不够养鱼?”一个大队的大队长忐忑不安的跟在许明月身边:“要是哪里做的不够,还请您指导指导,都是头一回在稻田里养鱼,掌握不好水量,水放太多了,又怕淹了禾苗。”
    这时许明月低头,看到稻田的水沟里,居然爬着几只小龙虾。
    前世人工养殖,小龙虾一般是三四月份放苗,到五月份就能捕捞食用。
    但对于野生的小龙虾来说,一般都是六七月份才到小龙虾的繁茂期。
    见许明月的目光落在水沟里的小龙虾身上,大队长忙上前道:“这玩意儿一到这时节就爬的满田都是,那钳子比螃蟹还厉害,把禾苗都夹断了,简直就是田间一大害!我们一般都踩死了带回去喂鸡喂猪吃!”
    倒不是这年代人不吃小龙虾,实在是这里水系发达,水里的河虾一捞就是一网兜,本地人都习惯了吃水煮都好吃的河虾,很少有人会吃土腥气特别重的小龙虾。
上一章 首页 目录 加书签 下一章

阅读页设置
背景颜色

默认

淡灰

深绿

橙黄

夜间

字体大小

章节为网友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